ID: 22544277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教学课件)(共25张PPT+视频)——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224784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学课件,视频,七年级,2024,统编,历史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了解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最终在双重夹击下走向崩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 表现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①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主要有以浙党为首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 ———尹鑫、刘军民 《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 材料一:(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忧。 ———《明清史料》 ①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兼并土地,侵占民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政治腐败对社会动荡有何影响?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 改革 经济 政治 军事 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2.其他改革: 张居正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1.“一条鞭法”: (1)内容: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2)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 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张居正(1525—1582)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二)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种做法不仅简化了税制,方便了税款的征收,还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 思考:为什么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被称为“一条鞭法”? 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撰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书院以此为宗旨。他们针砭时弊,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已任”,体现了士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一)背景 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 ②当时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材料一:《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