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去玩的经历,文中表现小男孩从盼望到失望的心里变化过程,展示了他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概述小男孩在星期天第一次盼望的过程;第二部分是2-6自然段,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小男孩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第三部分描写了小男孩情感爆发的样子。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真实感人地写出了小男孩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从早上的兴奋,到上午的焦急,再到下午的惆怅,最终黄昏时刻的失望委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将这种情感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童趣的语言更是贴合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心情变化的描写不但表现在动作、内心独白的细腻描写中,还融入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流露真实的情感。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围绕真情实感的表达,懂得生活处处都有真情在,生活中要做真诚的人表达真情感。 语言运用: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思维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聚焦情感表达与写作手法的关系。 审美创造: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在比较阅读中提升思维。 教学重点 1.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探究展现真挚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2.在与《匆匆》的对比中,感受情感表达手法的异同,懂得生活处处都有真情在,生活中要做真诚的人表达真情感。 教学难点 1.能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探究展现真挚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2.在对比阅读中,学习直接和间接的写作手法,从中领悟真情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借助已知,引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盼》,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那篇文章围绕“盼”写出了小女孩怎样的期盼?简要的说一说。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 1969 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1982年、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出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3.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4.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 (1)那个星期天为什么让作者记忆深刻? (2)作者是怎样把“我”的情感写得如此真实和细腻的? 【设计意图】通过已学的课文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自主交流中,增强质疑意识,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 环节二:检查预学,重点点拨 1.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小组内核对,并结合重点点拨进行修改。 (1)正确认读课件中的字词。 明媚拨弄念叨耽搁惊惶方砖 亲吻依偎荒凉挽回翻箱倒柜 (2)小组内互批检测单,标出写错或者不规范的字词。 (3)根据老师重点点拨的易错字词,进行修改。 3.小组分工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关注长句中的正确停顿。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识字能力,针对易错字词的先入为主,教师的重点点拨依然不可或缺。充分利用小组资源,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巩固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环节三:梳理结构,理情感线 1.默读课文,思考“我”在这个星期天心心念念的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