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6486

1.2 内环境的稳态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课件+分层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04-0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5957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训练,分层,课件,必修,选择性
    (课件网)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42-/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3)实验步骤: (5)实验结论:在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较大;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4)实验现象 自来水 缓冲液 肝匀浆 注: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pH的变化。 【合作探究】结合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完成以下问题讨论。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显著,原因是什么? (2)生物材料(如肝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 变化,原因是什么 提示: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小结】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 ,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小贴士 NaH2PO4/Na2HPO4发挥作用的原理与左图相似。H2PO4-呈酸性,可与OH-反应,生成HPO42-和H2O;HPO42-呈碱性,可与H+反应生成H2PO4-。 【总结】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以NaHCO3/H2CO3为例)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但处于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不断变化 化学成分 血糖 血脂等 酸碱度 渗透压 温度 理化性质 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不是恒定不变的 【合作探究】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提示:避免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1)体检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 (2)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3)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范围内,若某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基础诊断】 1.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42-( ) 2.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3.人体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1.× 提示: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是HCO3-/H2CO3 2.× 提示: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3.× 提示:人体腹泻时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调节机制?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857年,贝尔纳推测: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1926年,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