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灯笼,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据说与点灯敬佛的佛教仪式有关,它是日子红火,团圆幸福的象征。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诠释着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灯 笼 吴伯箫 1.识记“斡旋、人情世故”等词的音形及作者吴伯箫简介。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3.感受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学习目标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的作品有《羽书》《出发集》《北极星》等。 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在曲阜读书时,曾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正遭受着日寇侵略,吴伯箫此时创作了许多散文,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灯笼》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介绍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霍骠姚 幽悄 读一读 sòng wò wǎng yù mù mù qiāng tuì liáo xī róng zú piào qiǎo 【人情世故】【吹角连营】 【斗方大字】 【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指一尺见方的大字。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张灯结彩】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词语解释 衔 xián 军衔 衙 yá 衙门 衍 yǎn 繁衍 辉 huī 辉煌 诨 hùn 打诨 晖 huī 春晖 彻 chè 彻底 沏 qī 沏茶 砌 qì 砌墙 形近字 围绕“灯笼”这一线索,通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引出灯笼。 第二部分(第2———11段):回忆“灯笼”有关往事。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抒发情怀。 1、读课文3-9段围绕灯笼回忆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挑着灯笼接祖父 接过纱灯上灯学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官衔灯 纱灯上描宋体字 3 段 4、5段 6 段 7 段 8 段 9 段 抒写与灯笼有关的种种回忆 情感上的文化上的 2、研读文章2、10、11段回答:灯笼还勾起作者哪些联想? 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庞大晃动的影子,夜行人的私语; 祖父雪白的胡须,洪亮大方的谈吐; 坡野里跳跳的磷火,村边戏台下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台上的小丑,花脸; 汉献帝的灯笼;辛弃疾等英雄。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3、齐读11段,作者热烈赞颂了哪些保家卫国的名将? 辛弃疾:挑灯看剑,塞外点兵,吹角连营。 霍骠姚:六次出击匈奴,解除对汉的威胁。 李 广:英勇善战,使得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称为"飞将军"。 李 愬:乘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叛军主帅。 蒙 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 4、作者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本文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链接做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作者热烈赞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