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栖息地。 2.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上的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栖息地有着不同的环境,它们都能为生活在那里的生物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如生活在沙漠中的蜥蜴,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长颈鹿等。 3.用一个透明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制作生态瓶的主要操作:铺沙装水→种水草→放鱼虾→盖紧放置。生态瓶可以放在窗台等有较强的散射光但不要让阳光直射的地方。 4.蚯蚓的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5.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蚯蚓避开不适宜的环境,选择适宜它生活的环境。 6.动物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在炎热的夏天,狗会时常伸出舌头,通过唾液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7.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的本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有保护色、拟态、伪装、假死、冬眠、迁徙等。 8.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主要有海洋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类型。 9.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如果其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就会破坏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使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10.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有:(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迁地保护;(3)建立动物救助站;(4)建立基因库;(5)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11.2000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1.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是常见的地表形态。 2.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地表长时间受到流水的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景观。除了流水之外,风、冰川等的作用会侵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3.人们常用钻探法和地震波探测法了解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4.地球的内部由地表到地心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5.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可以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是由高温的岩浆在地表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是一种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作用,沉积在河、湖、海水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再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如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是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发生结构、矿物组成等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岩石,如大理岩和板岩。 6.地下的岩层并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地方都有断裂,断裂两侧岩体存在错开的现象,叫作断层。如果断层一侧或两侧的岩石发生突然移动,就会引发地震。 7.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得很远,还会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8.避震的措施:日常生活中,楼道等安全通道应避免放置杂物;平时准备好应急救援包并及时更换;地震发生时就地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震动间隙或停止时,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切勿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