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戏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第1课预习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看戏是旧时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经济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这一活动的频率,往往只在年节活动时才有机会享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注意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默读课文,对有价值、有困惑的内容进行批注。 2.交流初读感受 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不下定论) 预设 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 “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三、理清事件,研读情节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社戏》的理解可能也不尽相同。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课文,探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清事件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用6分钟时间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 温馨提示:圈画重要词、句和段;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学生完成批注后,可在同桌或小组间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板书。 预设 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月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设问1:对于这些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 (生勾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出示课件: 师小结:看社戏是主要内容,因此看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设问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预设 首先,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同时,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帮助,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再者,写波折也是为写看戏做铺垫,使课文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设问3:略写的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有什么作用? 预设 从内容上来看: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中心事件的环境和机缘。 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和小伙伴去赵庄看戏做铺垫,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吸引读者细读看戏部分;与结尾句遥相呼应。 从情感上来看:表达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 小结:本文围绕主要事件“看社戏”,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从沮丧返航再到途中偷豆,情节曲折,摇曳多姿,其间欲扬先抑,山穷水尽而又柳暗花明。 2.研读情节 (1)请同学们指出情节的起伏。 (指名学生板书) 出示课件: 预设 (2)课文第4—9段写戏前风波尤为精彩,标记出去看戏前的三次起伏,并思考这样行文的好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