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下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古诗,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审美创造: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组合分析,理解边塞诗“奇景”与“真情”的融合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盛唐边塞诗中“苦寒”与“豪情”并存的独特生命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边塞风光视频并设问,如果让你结合已学知识给这些风景配诗,你会选择哪一句唐诗呢? 预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二首》唐.王昌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唐.高适 从为画面配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大多来自盛唐,这与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且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都出自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之手,在复习文学常识的过程中自然引入课题。 不读边塞,无以知盛唐。今日我们便随着岑参一起走入那辽阔壮美的边塞,来学习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文本细读(合作探究) 任务一:解构边塞美学密码———赏奇境之美 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诗歌后,将全诗划分为几组镜头,并为镜头命名。 学生回答,并展示镜头对应的画面,若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 1. 寒夜飞雪图(1-2) 2. 戍营苦寒图(3-4) 3. 饯别宴饮图(5-6) 4. 雪中送别图(7-9) 学生活动1: 每组选一个镜头,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画面特征,并说明理由。 预设:学生展示时,教师同步展示图片,便于学生入情入境。 奇寒--壮美--希望(寒夜飞雪图) “卷”、“即”“忽如”“梨花喻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绝想象,将苦寒转化为壮美,展现了边塞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浪漫笔力。 苦寒--僵滞--坚守(戍营苦寒图) “湿”“不暖”“薄”“不得控”“冷难着” 狐裘不暖”“角弓难控”的极端描写,既凸显自然伟力的压迫,又暗含将士们不屈的抗争意志。 喧闹--温暖--欢愁(饯别宴饮图) “饮归客”“胡琴、琵琶、羌笛”以乐写哀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交响,在“愁云惨淡”中奏响边塞的多元乐章,乐景与哀情交织,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包容与豪迈。 空茫--凝望--不舍(雪中送别图) “下辕门”“掣”“空留” “山回路转不见君”的留白艺术,以“空留马行处”的静默意象,将个体离愁升华为家国守望的精神丰碑。 小结:在这四幅画面中,诗人用看似矛盾的表达,将边塞的苦寒与豪情、离别与守望完美融合。接下来,让我们聚焦这些‘矛盾修辞,品读其中蕴含的艺术匠心。 任务二:析矛盾修辞———品豪情之真 展示: “狐裘不暖”与“角弓不得控” “愁云惨淡”与“风掣红旗” 思考:狐裘是保暖神器,为什么穿上了却不暖?角弓是将军的武器,为何拉不开?红旗本应该迎风招展,为什么说“风掣红旗冻不翻”?愁云惨淡时,本应是萧瑟暗淡的意境,为何要写红旗? 学生活动2: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战地记者采访岑参,提问:为何要在苦寒的场景中加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 解读:“狐裘不暖”与“角弓不得空”是极寒对生命力的压制,是军人职责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对抗。愁云的灰暗压抑与红旗的炽热坚毅相碰撞,愁云不仅仅是指天气描写,更是将士们乡愁的投射。 完成句式仿写:(示例) 虽然狐裘不能暖身,但是将士们心中热血翻涌,无惧酷寒。 虽然红旗被冻住,但是守卫边疆的决心永不凝固! 虽然内心乡愁如愁云般惨淡,但是心中有一抹红艳的光使将士们心潮澎湃! 小结:人感情之微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