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8371

第六单元《24 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日期:2025-04-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4851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六,单元,24 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人教,三年级
  • cover
《24 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程围绕 24 时计时法展开,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探究一天的时间起点,掌握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方法,并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运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理解 24 时计时法的概念,明确一天的时间起止点;熟练掌握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经历 24 时计时法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时间推算能力。 感受 24 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 24 时计时法的概念,明确一天从夜里 12 时(0 时)开始及一天有 24 小时;熟练掌握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能准确进行两种计时法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后续解决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 教学难点 掌握下午 1 时及之后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规律,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由于转换时涉及数字运算和限制词的变化,学生容易出错,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和实例分析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情境图:课件展示小丽日常生活的图片。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小丽 12 时睡觉,12 时吃饭,她能既吃饭又睡觉吗?”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出课题:在学生讨论后,揭示 “12 时睡觉是晚上 12 时,12 时吃饭是中午 12 时”,引出前面带时间词的计时方法是普通计时法,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 24 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新课探究 认识一天的时间 展示动态时钟: 从夜里 12 时(0 时)开始,时钟指针转动一圈到第二天夜里 12 时的过程,同时呈现对应的不同时刻的场景,如凌晨 1 时人们熟睡、早上 6 时 45 分有人晨练等。 讲解时间概念:在展示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一天是从夜里 12 时(0 时)开始的,此时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半夜 12 时也记作 0 时,一天有 24 小时。 探究 24 时计时法 展示时间尺: 展示自制的时间尺模型,上面标注着从 0 时到 24 时的刻度,以及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间段(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对应讲解: 结合时间尺,对照时钟指针的转动,依次讲解每个时刻在 24 时计时法中的表示方法,如凌晨 1 时在 24 时计时法中就是 1 时,上午 8 时就是 8 时等,让学生直观感受 24 时计时法的计时规律。 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下午 5 时”“晚上 8 时”“晚上 10 时” 在 24 时计时法中的表示方法。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下午 1 时之后,用 “时” 前面的数字加 12,同时去掉限制词,如下午 5 时就是 5 + 12 = 17(时)。 归纳规律: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规律:0 到 13 时之间,表示方法相同,同时加 “凌晨”“上午”“中午” 等限制词;下午 1 时之前,只需要去掉限制词;下午 1 时之后,用 “时” 前面的数字加 12,同时去掉限制词;从 13 时开始要用 “时” 前面的数字减去 12,再加 “下午”“晚上” 等限制词。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理解 24 时计时法的本质,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课件展示 “照样子,填一填” 的题目 让学生将 24 时计时法转换为普通计时法,巩固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生活应用练习 展示题目:展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 如 “爸爸下午 4 时开车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