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体质偏酸会生病,纠正酸性、酸碱平衡就能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健康人体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大概是在7.35~7.45之间,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酸碱体质理论”中的以下观点你认同吗? 摄入碱性食物能够改变内环境的pH吗? 问题探讨 (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实验用具: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材料 0.1 mol/L HCI 0.1 mol/L 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7.0 5.4 3.5 3.1 2.8 2.7 2.6 7.0 10.0 10.8 11.0 11.1 11.2 11.3 缓冲液 7.0 6.9 6.7 6.6 6.5 6.4 6.3 7.0 7.2 7.7 9.1 10.0 10.4 10.6 肝匀浆 5.8 5.7 5.6 5.4 5.3 5.2 5.1 5.8 5.9 6.0 6.1 6.3 6.4 6.6 马铃薯匀浆 6.8 6.4 6.0 5.6 5.3 5.1 5.0 6.8 7.9 8.2 8.4 8.6 8.8 8.9 记录结果 空白对照 标准对照 实验组 自变量:溶液的种类,滴加酸或碱的数量 因变量:溶液的PH 无关变量:不同溶液的体积、所加酸或碱的浓度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溶液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因为其中含有很多缓冲对,如HCO3-/H2CO3 、HPO42-/H2PO4- 乳酸钠 +NaHCO3 +H2CO3 H2O+CO2 蔬菜水果中的OH 进入血液 OH +H2CO3 HCO3 +H2O 机体剧烈运动 乳酸 由泌尿系统 肾脏排出 由呼吸系统排出CO2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成员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 母亲 36.4 36.7 37.1 37.4 37.0 36.8 36.7 父亲 36.2 36.6 36.9 37.2 36.9 36.6 36.6 自己 36.5 36.6 37.2 37.3 37.1 36.9 36.8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同一人的体温一日内有变化,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尽管环境气温波动较大,但健康人的腋窝温度始终变化不大。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二)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 变化 外界环境的变化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动态平衡 调节作用 血浆pH:7.35-7.45、体温:约37 ℃、渗透压:770 kPa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食物、水和无机盐 co2 o2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 细胞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未被吸收的物质 肺泡表面潮湿且伸缩性很大,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肾小球是血管球,参与形成原尿 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呢?如何做到高度有序? [法]贝尔纳(1857年)首次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美]坎农(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