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学习目标 1.阅读、积累,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探寻“和”的真谛及现实意义。 北 京 故 宫 三 大 殿 天地祥瑞, 喻人与自然和谐 北 京 故 宫 三 大 殿 中庸平和, 喻人世和谐 北 京 故 宫 三 大 殿 心态和顺, 喻人的身心和谐 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以活字印刷术的形式演绎三个不同时期的“和”字,向全世界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进程,凸显了北京奥运和谐世界的理念。 活动一 探“和”之义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 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和”与“同”的区别 “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是君子的做人准则。“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是小人的做事方法。“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和”者,没有攀比、挑剔、刻薄之心。“同”是小人为恶一致,“同”者,有阿谀奉承、与别人攀比之意。 “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讨论中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道义一致、内心平和;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和而不同”是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是世界经济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组建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和”之内涵 家庭和睦 国家和顺 个人修养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及下面两则材料,用一个关键词语理解“和”的内涵。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组解读一个词,如“和”是“和平”,是世界同为一个村。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世界和平 活动二 寻“和”之用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家人一合计,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谦让态度。尚书一家的谦让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故事 战国时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出使秦国,不负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安全返回。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尊贵。老将廉颇对此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知晓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