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56530

第17课 壶口瀑布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4-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45576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壶口,瀑布,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作者:梁衡 壶口瀑布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歌咏赞颂。壶口则是黄河的一个特殊景点,甚至有“未过壶口不成河"的说法。它特殊在哪里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第一个预习提示———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成“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素养目标 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1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3 反复品读文章语言,学习作者写作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 01 PART 文学常识 走进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背景链接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壶口瀑布》 在写景中抒情言志,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值得用心领会。 文体知识 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享受。 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 02 PART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ǎi jiè tuī sǎnɡ wō ɡǔ xì zhèn zhào jìn chěnɡ zhá yū chán è 词语解释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03 PART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 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不同 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枯水季 涛声如雷,震耳欲聋 浪沫横溢,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雾气弥漫 扑面而来 汩汩如泉 哀哀打旋 潺潺成溪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 轰然而下,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惊心动魄 景观丰富多样, 雄伟壮阔,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探究文本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 成因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