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0590

9 桃花源记 2课时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350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桃花源,2课时,教案
    课 题 9桃花源记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 3.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四、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现象 难点: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教学过程 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古诗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文学常识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杂记体”,是 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播放PPT)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中正其音,晓其律,通其意,品其蕴。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jiā)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垂髫(tiáo) 怡然自乐( yí )便要(yāo) 还家(huán) 邑人( yì ) 语云(yù)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二)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文中有一个通假字,便要还家 的 要,同邀请的邀。 有两组同义词,悉,并,咸,皆———都译为(全、都)言,道,云,说———都译为(说)。 还有一处词类活用现象,渔人甚异之的异,翻译为(对……感到诧异,是意动用法)。 文中共有六个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志 为 作 舍 乃 寻 另外,在文中还有五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分别是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请同学们记下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 除了我们归纳整理的文言现象外,这篇含标点之内尚不足四百字的散文,衍生了许多的成语———分别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四)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可以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同时注意忘路,忽逢,鲜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