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 17 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教学 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写了作者两次 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 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本文写法上比较传统,也 比较经典和典型,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是为了引导学生熟悉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要 素和主要特点,了解阅读游记作品所应关注的重点。这样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 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2.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教师依托文本学习为基础,适当渗透文体知识的学习,从整体感 知的角度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脉络,也概括归纳了壶口瀑布的景物特征,学 生基本掌握了定点观察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在第二课时深入文章细节, 体会用语的精妙以及作者如何将景物美升华为哲理美、情感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教学 目标 1.多角度欣赏写景艺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 重点 多角度欣赏写景艺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 难点 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在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无限风光之后,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哪些描写瀑布 的古诗句呢?(出示诗句) 通过对壶口瀑布的了解, 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结构层次的整理, 我们明确了作者的思路和定点换景的观察顺序。今天,让我们更进一步走 入作者用优美生动地语言描绘的瀑布奇景、编织的民族赞歌! 讲授新课 一、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1、确定目标:展示梁衡自己的论述及邬乾湖对其游记散文的评价,引 出梁衡游记散文的总体特征———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从而提出学习 目标———体会作者是如何多角度表现出自然景物多个层面的“美 ”。 2、品鉴词语:通过品鉴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 精准和遣词造句的极强表现力。 3、赏析修辞:通过赏析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 修辞手法如何充分体现了景物特征, 以及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4、表现手法:通过具体文段的鉴赏阅读,分析多感官相结合的景物描 写手法和侧面描写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 二、体会深情,理解内涵 1、寓情于景:通过具体语段的学习,教师的讲解,深入分析作者是如 何将景物特点与人的情思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一种哲思。 2、直抒胸臆:通过朗读和分析,明确作者最后如何从赞美黄河升华到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让学生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 母亲河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号召继承伟大民族精神。 4、播放壶口瀑布景观视频,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 族自尊心。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通过定点换景的观察和写作 思路,抓住了壶口瀑布波澜壮阔、一往无前、雄起猛烈但又刚柔相济的特 征,运用精准的词语、巧妙的修辞、多种表现手法等语言技巧,多角度展 现了景物的自然美、意境美,又通过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通过歌颂黄河 而赞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柔中带刚的伟大精神,充满了情感美和哲理美。 作业布置 完成本网络课程配套习题“第二课时 ”部分。 板书设计 答疑课 疑问一: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1.雨季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撼天动地的威力。(我在雾中想寻找 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