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感受比喻、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重点句子,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我们能感受到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敲打腰鼓的汉子们的元气淋漓的激情,以及安塞腰鼓带给人的震撼和鼓舞。那么,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这种刚劲、有力的艺术表演的呢?下面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一、鉴赏句段,细品腰鼓 1、这鼓是谁敲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1)学生跳读课文,筛选信息并加以赏析。 (2)教师锁定关键句段,加以点拨。 预设:第1段,茂腾腾的后生———青春活力 第2段,他们朴实的就像那片高粱———朴实、憨厚、茁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18段,后生们的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排比的使用,彰显出后生们有力、忘情和抗争的特点。 (3)小结:这鼓是后生所敲,他们是一群朴实无华、元气淋漓的后生 2、这鼓是怎么敲的? 预设: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这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击鼓时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形。 使用短句,发狠、忘情、没命写出了击鼓的急促有力,同学们还要注意发狠、忘情、没命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更有力。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后生比作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写出鼓敲得猛烈而令人震撼,因为后生们是从沉静陡然转为热烈打鼓,所以就像被强震突然震起的石头一样。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使用比喻、排比、反复、短句倒装的手法,鼓点比作骤雨,流苏比作旋风,脚步比作乱蛙,瞳仁比作火花,风姿比作斗虎,生动形象地写出鼓点急促密集、流苏飞扬飘逸、脚步蹦跳火烈、瞳仁光芒四射,突出了安塞腰鼓壮美、豪放、火烈的特点,读起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 小结:这鼓是这样敲的:这鼓是这样敲的:是发狠地、忘情地、没命地敲击;是鼓点急促密集地敲击,是流苏飞扬飘逸地敲击,是脚步蹦跳火烈地敲击,是瞳仁光芒四射地敲击!这样的敲击,动感十足,震撼人心! 3、这鼓敲出了怎样的效果? 预设:第8段: 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对比、排比、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击鼓场面的火热和激情四射 第9-11段,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用引用和排比、夸张、想象的手法,“落日”“大旗”“马鸣”“风萧萧”“雷声”“闪”都是想象的景象,这些景象的特点就是气势恢宏、磅礴大气,作者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写出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礴。 第14-15段:串联比喻,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写出鼓声力度之大,反响之强,将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写出鼓声让山、鼓、人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陶醉境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深入研读,探究主旨 1、你被震撼了吗?作者是如何赞美腰鼓的? (1)好一个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 (3)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4)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这几个句子从结构上串起全文。四个“好”的含义不同的,是作者分别对安塞腰鼓的舞姿、响声对敲打安塞腰鼓的后生及诞生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这里作者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腰鼓的排山倒海之势和叹为观止的赞颂之情。 2、安塞腰鼓与后生及黄土高原又是什么关系?后生为什么要敲鼓呢? 黄土高原的厚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