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旋转的观感形象地显示出岁月的流逝,四季轮回、年年月月周而复始。 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古蜀人太阳神鸟金饰 12条齿状光芒象征着一年12个月 4只飞鸟则象征一年四季 的科技与文化 时 期 夏商周 第8课 (1)通过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通过朗诵,讲故事,了解《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和甲骨文的发现、造字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三、《诗经》和“楚辞” 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阅读教材,归纳先秦时期我国有哪些天文成就? 原始社会末期: 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诗经 小雅》中的“十月之交”篇中同时记载了一次日食、月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 西周时期: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春秋》记录了37次日食,鲁宣公以前15次,有7次记明发生在朔日;鲁成公以后22次,全部记明发生在朔日。经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这37次日食中实际发生的有33次。这些结果说明鲁成公以后的历法对朔的推求已经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云雾状的小天体,有很长的尾巴,俗称扫帚星。中国古代还有孛里、妖星等几十种称谓。在周期彗星中有颗很明亮的慧星,叫“哈雷彗星”,每75年就出现一次,因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它的运行轨道而得名。实际在我国早就发现了这颗星。据《春秋》一书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人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2600年,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西方对这颗彗星的记录最早是公元66年,比我国要晚670余年。 (二)历法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夏历法按月记录了时令物候,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先秦天文发展概况,填写时间轴。 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拓展: 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三)医学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先秦时期,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神农尝百草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取得哪些成就? 酒器 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