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统一六国 春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 东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476年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一词的由来 (1)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料探究,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历史解释) (3)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王室衰微” 二、诸侯争霸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壹 王室衰微 一、王室衰微 材料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材料二: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依据材料指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哪一现象? 分封制瓦解 (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一)表现 一、王室衰微 观察西周与春秋时期诸侯国领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日益缩小;说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 (一)表现 一、王室衰微 西周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春秋时期 周天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定期纳贡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纳贡 权弱 地少 钱少 权弱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20次。 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实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陷入危机。 (一)表现 一、王室衰微 (二)结果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① 。 ———《史记·周本纪》 ①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贰 诸侯争霸 二、诸侯争霸 (一)概况 秦国 晋国 齐国 吴国 越国 楚国 读地图 1.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2.指出周天子所在位置。 3.结合地图,指出出现的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哪些。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着保护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二)春秋五霸 秦穆公 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史记》版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荀子》版本 “春秋五霸” 二、诸侯争霸 (二)春秋五霸———齐桓公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