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三下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宣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 ———做“国宝守护人”,争当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大使! 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三下第三单元单元概览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导语页“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直接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本单元是首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组织的单元也是在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综合性学习。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三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下“轻扣诗歌大门”、五下“邀游汉字王国”、六下“难忘小学生活”。与五下、六下的“综合性学习”不同的是,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穿插在单元教学中,只是没有传统阅读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板块,细读教材会发现这部分内容其实涵盖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视角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三首》介绍的是中华传统节日,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紧密相关,主要描绘了人们过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情景,呈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纸的发明》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赵州桥》作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经典说明文,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的桥梁建筑,赞美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干,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的是以国宝《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艺术。本单元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渗透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古诗三首》一课之后安排了第一次活动提示,内容是“了解我国有哪些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后安排了第二次活动提示,内容是“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讨论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商量如何展示活动成果,这里的活动是对之前研究的推进;除此之外,单元还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再写一写过节的情景。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部分,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总结。“识字加油站”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十字日积月累,需要学生积累的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课 标 分 析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目标来看,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要求”中的“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主要对应的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跨学科学习”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