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三下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寻根传统文化 争当文化使者 ———以“传统节日小使者”的身份,向身边的人介绍中华传统节日 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三下第三单元单元概览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赵州桥不仅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习作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课 标 分 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第二学段“学段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业质量”的评价建议,本单元的课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文化理解与体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创意表达与交流能力、梳理与探究能力等。 学 情 分 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有些节日的风俗知道的不清楚,对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这些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相关内容,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上册已经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维度已有经验学习障碍突破措施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策略经验识字写字第二学段的学生有主动识字的习惯,能够初步的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和写字,加之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故学生识字并不困难,并能够认清字形进行正确书写。学生初步建立了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有一定的识字量。准确认读生字词,用识字规律或多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能用硬笔写正楷字。书写达不到课标的执笔姿势要求,书写不够正确规范、端正、整洁,书写习惯不够良好。用硬笔书写正楷字不够熟练。 对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感受不足。 注重课堂趣味化,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字形分析,创设认字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欲望。 课堂写字六步法,写字教学边指导边示范,加强书写训练。 课后每日一练(10分钟)阅读鉴赏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经验,可以使用多种媒介阅读,喜欢阅读,有主动读书的意愿。在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1.对语言规律掌握还不全面,对精彩的语言的品味及有深度内涵的语句理解不透彻;阅读基本功较弱。2.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无法深入体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很难产生共鸣。1.通过分析精读课文,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回顾、梳理课文相关段落,了解课文是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