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及其属性,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然资源的特征;其次介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利用课本第6页的课前案例导入,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展示《“石油”》视频 材料二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陕西延州(今延安)当知州期间,看到有人用石油点灯,冒出的烟把白布都熏黑了。他从中受到启发,尝试用烟灰制作墨块,结果比用松木燃烧制作的松烟墨效果更好,且可以减少松树砍伐,于是广泛推广使用。 【思考题】与北宋时期相比,现代社会石油的主要用途和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自然资源的服务功能,还记得都包括什么功能么? 学生: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撑功能。 教师:那同学们还记得供给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教师:是的,供给服务为我们提供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一找它的概念。 学生: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提问】如果说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要达到的条件:一是要能满足某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教师: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看下列图片来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资源类型 含义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提问】看了这些自然资源的概念,从中你是否可以总结出自然资源有哪些作用? 学生:自然资源可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产品,也可直接被人们消费而体现其价值。 教师:下面我们来说自然资源的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