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5052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共47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1728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 cover
(课件网)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共60分) 【山水田园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临江仙·望庐山 [宋]张辑 迢递关山身历遍,烟霞胜处曾游。九江江畔系孤舟。匡庐 如画里,南望插天 浮。 瀑布香炉齐五老,层层爽气陵秋。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 , 我与谪仙俦 。 【注】①张辑:字宗瑞,江西鄱阳人。②匡庐:庐山的别称。③香炉、五老:庐 山的两座山峰。④陵:侵犯,这里可译为润泽。⑤魂梦觅瀛洲:李白写有《梦游天姥 吟留别》一诗,其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表达了仙境难寻之意。瀛洲, 传说中的仙山。⑥卜:卜居,择地而居。⑦谪仙:指李白。⑧俦:同伴,同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本词写词人乘船过九江、停船望庐山的见闻感受,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 写景抒情。 B.词人游遍名山大川,对于一般的山水已不觉新奇,望庐山却有“如画”的感觉,先 抑而后扬。 C.词人写香炉峰上瀑布溅起的水花与五老峰齐平,并以庐山秋意衰飒反衬了登山的 高昂兴致。 D.词人想在神奇秀美的庐山择地而居,表明词人对庐山的赞美、热爱之情。 2.“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我与谪仙俦”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 作用。 [答案] 用典。“谪仙”指曾经游览并题诗称赞过庐山的诗人李白,“何须魂梦觅瀛洲” 指不须苦苦寻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及的胜地仙境,含蓄表明庐山的神奇 秀丽之美,表达了词人对庐山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张 谷 田 舍 [唐]郑谷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 【注】①碓(duì):舂稻谷的工具。有利用人力的,也有利用水力的。诗中 是指水碓。②“梯倚”句:言采桑妇女扶着梯子去摘柔桑。③稔(rěn):庄稼成 熟,这里指代丰收。④赊(shē):赊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夏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 B.颈联说采桑要有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 C.尾联两句,是田舍主人与诗人的谈话,语言朴素而有情趣。 D.这首诗让我们看了一幅优美的农村风景画,也让我们读了一页开元盛世的农村经 济发展史。 4.简要赏析颔联中“入”“穿”两个词的运用。 [答案] “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 花遍地的美好淳朴的田园风光。一“入”一“穿”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农村风光写得富 有生气。 【咏物抒怀类】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卜算子·兰 [宋]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 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A.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环境的清幽着笔。 B.“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既有孤芳自赏的意味,也表达了怡然自乐的 心情。 C.“似共梅花语”,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词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幽兰的 高洁品质。 D.“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写幽兰的香气无心方能领略,不可有意强求。 6.这首词主旨是咏兰,为何写松、竹、梅?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词中写松、竹、翠 萝和梅花,一是为了衬托兰花生长环境的清幽,二是以“岁寒三友”映衬幽兰坚守自 我、独绽芬芳的操守。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野 菊 [唐]李商隐 苦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