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通过学习南宋的偏安,体会岳飞及“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宁死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对王安石、岳飞的评价,宋代的议和。 目 录 CONTENT 重点:宋朝初年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王安石变法 01 ·北宋集权 02 ·统治危机 03 ·变法求强 04 ·南宋偏安 01 北宋集权 1.1 北宋建立 北 南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杯酒释兵权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背景(必要性): 1.藩镇割据叛乱 2.武将拥兵叛乱 3.丞相专权(杨国忠,李林甫专权,破坏朝政,与安禄山等人存在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诛国忠,清君侧)) 4.为防止类似兵变重演; 5.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目的)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2 措施: (一)地方:加强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 财政 (二)分散机构权力(分化事权)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统兵权 离 调兵权 分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台谏,言官 :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1)在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在地方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二)分散机构权力(分化事权) (1)中央:君主专制 (2)地方:加强控制 思考1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