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 西汉驷马 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海昏侯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金器480件,重量超过120公斤;3000余件金银装饰的车马器;玉器500余件;出土约3000件漆木竹器…… ▲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 穷 富 导入新课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课标要求 4 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帝国的重建:汉初的统治 二、帝国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三、帝国的灭亡:两汉的灭亡 四、帝国的文化:两汉的文化 情境导入: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 状况?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民生凋敝,社会经济出现千疮百孔的状况 第一章节 PART ONE 帝国的重建 一、帝国的重建———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高祖 前202年 刘邦:如何保我江山永固呢? 赋税沉重、严刑酷法———休养生息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 汉初,实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政治上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经济上与民休息,思想上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 异姓诸侯王 楚王 韩信 梁王 彭越 淮南王 英布 赵王 张耳 燕王 臧荼 长沙王 吴芮 韩王 信 拥兵自重,给中央王权造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202-195年,刘邦翦灭异姓王。 (一)政治上: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同姓诸侯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齐王刘肥 刘邦庶长子 楚王刘交 刘邦异母弟 吴王刘濞 刘邦二哥之子 代王刘恒 刘邦第四子(第五位皇帝) 淮南王刘长 刘邦少子 梁王刘恢 刘邦第五子 赵王刘如意 刘邦第三子(戚夫人之子) 燕王刘建 刘邦第八子 淮阳王刘友 刘邦第六子 (一)政治上: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初封时,因与刘邦血统亲近,的确发挥了拱卫中央的作用。但西汉统治表面牢固,仍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①汉初全国54个郡,诸侯王占据39个,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个。中央直辖的只有15个郡,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 ②诸侯王有权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集军队。因此,干弱枝强的形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郡国并行制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七国之乱 【思考】七国之乱有什么意义?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从此,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国家统一力量显著加强。 文景之治 材料一: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秦法规定,对罪人施行黥、劓、刖、宫四种残酷的肉刑。汉文帝诏令废除黥、劓、刖三种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汉景帝时代,又进一步减轻了笞刑。 ———王子今:《秦汉史》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文景之治”的哪些措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