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6630

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02信息类文本根据文本推断(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759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题,模板,文本,学生,推断,根据
    模板02 信息类文本根据文本推断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信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内容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的某个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往往在原文之外。这类题目不能通过直接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语言表述或单凭局部一处信息就做出判断,它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整合,还需要分析和推断。判断选项推断的合理性,成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Ⅰ卷)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23·新高考Ⅱ卷)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23·北京卷)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22·新高考Ⅰ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关键词 根据材料推断 命题预测 近年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热点。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中的“论持久战”主题,就涉及到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分析,体现了对历史事件深度理解的要求;2024年新课标Ⅱ卷中主题是“探索月球”,展示了中美对月球的探索,是时事热点,普及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这种命题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标画选项中关键推断信息点,准确把握选项含意 关注选项中表示判断、推理的关键信息,如“如果”“只有”“所以”“可见”“表明”“可以”“是”等,准确把握选项的含意。 第二步 仔细阅读全文,找到推断依据 要捕捉到全文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表达观点倾向的关键词句,这是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依据。同时,注意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第三步 立足文本,仔细比对,找出选项细微变化,作出推断 先看有标志词的选项,凭借标志词,尤其是表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关系的关联词,然后回归原文比对,看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再看无标志词的选项,看能否添加合适的标志词。如果能,就添加标志词,进一步缩小范围,使解题信息显性化,然后按照有标志词选项来判定;如果无法添加标志词,就依据文意进行比对,分析正误。 技巧点拨 合理推断,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明确作者的推理依据和句句、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准确辨识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一般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在考查难度上较第1题难度上有所提升。 一、明确设误方式和选项的特点 【设误方式】 1.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设误手段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判定技巧 要判断“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推断过度 设误手段 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判定技巧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3.强加关系 设误手段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