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05 信息类文本(信息迁移运用)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信息的迁移与运用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一是“立”,即用文外材料印证文内观点;二是“破”,即运用文中观点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无论怎样设置题目,其实质都是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精准把握与分析运用的能力。因此,真正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在近两年的高考中,这种命题方式正逐步“走俏”,且越考越“活”,拓宽了考查的广度、深度,主要原因是文外材料的引入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常见设问 (2024·新高考I卷)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2024·新高考II卷)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2·新高考I卷)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2021·新高考I卷)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关键词 根据材料、结合材料 命题预测 老高考:无论题干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结合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可知,学生都必须围绕材料本身来作答,实际上仍是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或者是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一种对文本内部的探究,不涉及学生的判断和观点,不涉及更深层次的迁移运用。 而新高考试题的突破性在于文本探究类题目适当放开了探究的空间。 材料中给出的只是文本的观点和价值倾向,学生需要对此做出判断,也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经验辩证地、系统地应对该问题。 解题思路 第一步 阅读文本,明确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 运用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首先要弄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在非连续性文本中,一些题目明确要求运用“部分文本”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第二步 审准题干,明确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 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在文本内找不到,需要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审查。审查时,要尽量沿着文本内的引导方向进行思考。 第三步 建立文本内观点与文本外事物间的联系 建立文本内思想或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内外结合,评析时才不会脱离文本内的思想。 技巧点拨 用文中观点解决现实问题,一般是利用信息类文本的观点来应对具体场景的问题。题目一般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或某种假设,要求从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角度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作答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试题的两个特点:一是开放性,允许自由发挥,个性化解读,同时思考要有深度,要站在多维层面思考问题;二是限制性,对问题的探究是在规定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发挥。 用文中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思维 1.文本的“文”思维 材料一般围绕某一个主观点展开论述,比如主观点为A,分观点有a、b、c、d等。至于a、b、c、d的内容,可以是原因、本质、特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题目的“题”思维 题目中给出的现象有理论层面的解读,也就是说,这一现象虽然是生活化的情境,但是就其本质可以进行理论概括,概括的方向就是题目设计的角度,如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 3.题文合一的“圆”思维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题到文,将题目中的现象回归文中,找到文中的分观点,与之对应解读。 真题示例 (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