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六) 1 2 3 4 5 6 7 8 B A D B A B CD 6.(1)NaOH溶液 盐酸 盐酸 NaOH溶液 (2)7 (3)0.1 15.00 9.(1)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直形冷凝管 不再有水凝结 (2)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 再次通入N2 排出装置中的H2 (3)①(m3+m1-2m2) ②% 不变 偏大 1.B [滴定管在装液前必须用NaOH标准液润洗,否则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酸的浓度偏大,故A错误;碱滴定酸,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则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故B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前锥形瓶中为无色溶液,则当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定,故C错误;滴定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消耗的标准液偏大,则测定酸的浓度偏大,故D错误。] 2.A 3.D [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需要用待测液润洗,甲操作不正确,A项错误;甲操作过程中,碱式滴定管没有用碱液润洗,量取的碱液的量比理论值偏小,但甲用碱液将锥形瓶润洗了,使碱液的量又增大,故无法判断最终甲测定的数值比乙的大还是小,B、C项错误;乙用甲使用过的碱式滴定管量取碱液,相当于碱式滴定管已经用碱液润洗了,锥形瓶内有水对实验无影响,故乙实际测得的数值比较准确,D项正确。] 4.B [原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和盐酸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存在或Ag+,A项错误;因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项正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加入的盐酸引起的,C项错误;加入KSCN溶液得到红色溶液,Fe3+可能是由原溶液中的Fe2+被、H+氧化而来的,故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Fe3+,D项错误。] 5.A [Fe3+能氧化I-使淀粉KI溶液变蓝,且与K+、Cl-、能够大量共存,故A正确;K+、Cl-、Na+能够共存且不水解,CH3COO-水解,导致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不可能等于7,故B错误;若含有,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故C错误;逐渐加入过量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原溶液中没有Mg2+、Al3+,故D错误。] 6.(1)曲线a的pH逐渐增大,应该是在酸溶液中加入了碱;曲线b的pH逐渐减小,应该是在碱溶液中加入了酸。(2)P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故纵坐标是7。(3)由曲线a可知,未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盐酸的pH=1,故盐酸的浓度为0.1 mol·L-1;NaOH溶液和盐酸的体积均为15.00 mL。 7.B 8.CD [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呈中性,室温下pH=7,A项正确;根据突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要求指示剂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有重叠,所以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B项正确;由图可知,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之外,误差比甲基红更大,C项错误;当V(NaOH)=30.00 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且混合溶液中c平(NaOH)==0.020 0 mol·L-1,即溶液中c平(OH-)=0.020 0 mol·L-1,则c平(H+)= mol·L-1=5×10-13 mol·L-1,pH=-lg c平(H+)=12.3,D项错误。](
课件网) 第2课时 离子反应的应用(基础课)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4节 离子反应 1.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了解溶液 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3.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知道化学定量分析实验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任务 1.利用离子反应检验某种离子是否存在 旧知 回顾 检验 离子 使用的试剂 反应现象 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 Cl- AgNO3溶液、稀硝酸 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