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常之中品人物 细微之处见圣心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明确诗歌特色,感知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三幅对联,都是在写杜甫,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草堂传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学生思考)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个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 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 听范读,明音意 请大家先自读一遍诗歌,标注不会读的字音。 请大家听范读,并把你不认识的字标注读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逾(yú) 邺(yè) 戍(shù) 妪(yù) 咽(yè) 有几句诗中有一些不常见或者古今异义的字,你能根据以往所学或者诗歌具体情境猜测含义吗? 老翁逾墙走: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3)妇啼一何苦:苦:凄苦 (4)老妪力虽衰:衰:弱 (5)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我们可以大致用一句话归纳诗歌内容:诗人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人当兵。把这首诗划分成五个画面:差吏突袭、老翁逾墙、老妇哭诉、夜闻幽咽、天明独别。 再读:发现矛盾,情景再现 发现矛盾 1、梳理了大致的情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一些反常的地方?请思考。 明确: 反常一:一般的旅行者往往是未晚先投宿,而诗人却是“暮投”。 反常二:诗人投宿之所不是旅店,而是“石壕村”的一户“农家”。 反常三:诗人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征兵,而是突袭“捉人”。 反常四:突袭“捉人”不是在白天,而是在“黑夜。 反常五:老翁的表现———逾墙走”与他的年龄不符。 反常六:在古代,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一般都是男子应门见客,文中却是“老妇”出门看 从上述的反常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明确:诗人旅途凄凉、官吏心狠手辣、乡村鸡犬不宁、百姓夜不能寐。 3、引入背景资料: 资料一: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资料二: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明确:战乱背景下,四处征兵,尽管已经年老体衰,还是敌不过被征兵的命运。 (二)感受形象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和她一家人的遭遇,你会用诗中的哪一个字? 明确:苦。 2、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试着表达:我的生活真是苦!你看……(引述诗句,表达感受) 预设: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辅助学生理解古代 ,以男人为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 (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贫寒、年老、应征,痛苦无奈)(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 明确: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体验老妇人的苦情。 要求:理解体验老妇人的三苦———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读出苦的感受。 4、这首诗主要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