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1747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73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感受桃花源的美。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和浓浓的抒彩。 思维能力: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 审美创造: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并熟读成诵,品析本文语言,帮助学生欣赏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话:“且喜已到松风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吗?你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去那里看看他心中的桃花源的样子吧! 一、熟读文章,疏通文意。 1.认识“记”这种文体。 2.教师先示范朗读,解决文中字音字形存在的问题。 3.疏通文意,解决重点字词句。 4.观看获国际金奖的《桃花源记》动画片(b站有资源),再次感受这个故事。 二、析读课文,整体感知。 情境:让我们梦回桃花源,沿着路人的路线重走桃源路。 1.请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表明渔人行踪的词句,帮忙绘制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线图。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请在老师预设的括号处填写一个动词,梳理本文的完整情节。 (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三、品读文段,走进桃源。 1.说桃源世界之“美”,美在哪里? 请以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桃源之美。 例:桃花源美在_____,我从_____看出 。 桃花源美在环境优美,我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笔下桃花盛开、花繁叶茂、一派生机的景象。还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 小结: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桃花盛开,漫天飘飞,生机盎然。 这里的资源丰富充足:土地、良田、水池、桑树、竹林、鸡犬,应有尽有。 这里的生活安详和乐: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老少皆乐。 这里的民风淳朴美好:人们热情好客、真诚慷慨。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桃花源都是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 四、了解背景,回归现实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美好的存在,因此渔人世界对桃源世界开始了一遍遍地寻觅,其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那桃花源外又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从文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猜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让桃源中人叹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渔人报官的出发点是什么?渔人的这个行为你从人性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呈现时代背景 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其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3.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陶渊明,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与官场决裂,隐居田园,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五、品析写法,体悟匠心 陈寅恪《桃花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