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必二 1803年 道尔顿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1926~1935年 汤姆孙 卢瑟福 波尔 薛定谔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 行星式模型 原子轨道模型 现代电子云模型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提出电子 没有确定轨道 提出电子分层运动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提出原子坚实的、不可再分实心球 确认电子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 确认原子核发现质子 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问题:多电子原子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假设的 原子核 电子层 四 三 二 一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电子数 低 高 近 远 能量规律 2 8 18 32 2n2 ①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其余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②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当K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数量规律 任务一 基态 激发态 原子光谱 △E 位置和能量是连续的 △E1 △E2 △E3 △E4 位置和能量是不连续的 任务一 基态 激发态 原子光谱 1.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2. 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电子跃迁到较高能量状态,变成激发态原子。 3. 吸收光谱:电子从基态或较低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激发态时,吸收光源中某些波长的光,形成吸收光谱。 4. 发射光谱: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释放光源中某些波长的光,形成发射光谱。 激发态 基态 K L M 吸收能量 吸收光谱 基态 发射光谱 释放能量 Li He Hg 任务一 基态 激发态 原子光谱 5. 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电子吸收光能 电子放出光能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Li、He、Hg发射光谱 Li、He、Hg吸收光谱 特征: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特征:亮背景, 暗线, 线状不连续 吸收光谱:彩底黑线 发射光谱:黑底彩线 同种元素发射光谱中的彩色亮线与吸收光谱中的暗线处于相同位置。 任务二 原子光谱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问题: 分析钠原子光谱图中对应n=4→ n=3、n=5→ n=3、 n=6→ n=3 跃迁的三条谱线,能得出什么结论? E 增大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 2n2 能层能量顺序为:E(K)< E(L)< E(M)< E(N) < E(O) < E(P) < E(Q) 能层(n)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n 符号 K L M N O P Q … … 1.能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能量不同,按照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分成能层。 (强调电子的能量差异) 类似于电子层 任务二 原子光谱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问题: 分析钠原子光谱图中相同能层跃迁时(n=6→ n=3)产生的两条谱线,能得出什么结论? 2.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一个能层分为不同能级。 能层 K L M N O 能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2 6 …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 1×2 3×2 5×2 7×2 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任务二 原子光谱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能层与能级的关系 N层 M层 L层 K层 能级 能量越来越高 能层 能层是楼层 能级是楼层的阶梯 思考:根据上图该如何比较能级的能量大小? 先看能层,一般情况下,能层序数越大,能量越高; 再看同一能层的能级能量顺序为: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