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关注本文中“卿”“大兄”“孤”等称谓语,理解文中称谓语和语言词的含义。(文化自信)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习用“留”“替”“调”“补”“删”等方法翻译文言文。(语言运用) 3.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学习任务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作品简介。 2.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5.翻译全文,厘清行文思路。 参考示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学习任务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达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参考示例: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达了孙权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他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达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参考示例:前一句“邪”表达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讲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达限止的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参考示例: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用心。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参考示例: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情,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参考示例:这是吕蒙对鲁肃的赞叹的巧妙回应,说明了人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参考示例: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因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达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三、课堂小结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吕蒙鲁肃 关爱部下 能听取意见 爱才 循循善诱 虚心好学 敬才 (开卷有益)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充分考虑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2.让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并和同学讨论研究,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增强了大家合作探究的意识。 不足之处 1.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2.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书本知识练习应该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