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模拟卷 本试卷共6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I: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它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3.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B.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C.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4.太平天国曾颁布文件,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该文件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瀛寰志略》 5.某同学在进行主题学习时,搜集了如下材料:《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变法通议》《革命军》。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主题应是( ) A.天朝上国观念的崩溃 B.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C.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决心 D.社会各阶级挽救危局的努力 6.如图漫画(左侧蛋糕为中国的英文,右面蛋糕为古巴的英文)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一战时期 D.二战时期 7.《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 A.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 B.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 8.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9.《辛丑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内政外交 C.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下图为连环画《慈禧出逃》中的插页,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B.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C.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D.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11.陈独秀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广泛传播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