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4337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140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 cover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 班级:_____ 得分:_____ 一、基础知识(30分) 1. 看拼音写词语(8分) là yuè( ) tōng xiāo( ) fèi téng( ) áo zhōu( ) rán fàng( ) jiǎo bàn( ) chī cù( ) bǐ cǐ( ) 2. 选择正确读音/字形(4分) 掺和(hé/huó)_____ 咽(yān/yàn)_____下 (栗/粟)_____米 (醋/蜡)_____瓶 3. 词语运用(6分) 选词填空:春节的庙会上,( )着糖葫芦、面人和风车的叫卖声。(混杂 交织) 补全成语:万( )更新 ( )灯结彩 ( )然不同 4. 句子练习(6分) 仿写比喻句:“腊八粥像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_____ 修改病句:“北京的春节之所以热闹,是因为它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氛围。” _____ 5. 课文内容填空(6分) 《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_____”。 《寒食》中描写春日长安城的诗句是:“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选段: > 《北京的春节》(节选)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题目: 1.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个阶段?这一阶段有哪些习俗?(3分) 2. 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中,你感受到怎样的节日氛围?(3分) 3. 文中画线句“灯火通宵,不许间断”体现了老舍语言怎样的特点?试举本单元另一处类似例子说明。(4分) 4. 结合选段,解释“除夕真热闹”中“真”字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选文:《故乡的端午》 > 端午一到,家家门楣插艾草,孩子手腕系五彩丝。母亲天不亮就煮粽子,粽叶裹着糯米、红枣,蒸腾的热气里飘着清香…… 题目: 1. 短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端午习俗?(3分) 2. 赏析句子:“蒸腾的热气里飘着清香。”(从感官角度分析,4分) 3. 有人提议“端午节只需放假,不必遵循传统习俗”,你赞同吗?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说明理由。(8分) 三、口语交际(10分) 1. 情景对话(4分) 你的外国朋友对“腊八节”感兴趣,请你用两句话介绍腊八节的主要习俗。 2. 观点表达(6分) 有人说:“传统节日是旧的习俗,应该被现代生活淘汰。”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四、习作(30分) 题目:《家乡的_____节》 要求: 1. 补充题目,选择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2. 详细描写节日的习俗、场景或亲身经历,融入情感; 3. 语言生动,结构清晰,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腊月、通宵、沸腾、熬粥、燃放、搅拌、吃醋、彼此 2. huó、yàn;栗、醋 3. 交织;象、张、截 4. 例句:灯笼像一串发光的糖葫芦。/ 修改:北京的春节之所以热闹,是因为它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氛围。 5. 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放鞭炮、灯火通宵。 2. 喜庆、忙碌、团圆的热烈氛围。 3. 语言简洁、口语化,如《腊八粥》中“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4. “真”字强化了作者对除夕热闹程度的赞叹,带有京味儿语言的亲切感。 (二)课外阅读 1. 插艾草、系五彩丝、包粽子。 2. 嗅觉与视觉结合,渲染了端午温馨的生活气息。 3. 开放题(示例:不赞同,传统习俗承载文化记忆,如粽子寄托对屈原的怀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