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4368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8次 大小:69274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年,六年级,五四,教版,地理,第十
    极地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1.两极地区的比较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和范围 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海陆分布 为主 为主 气候特征 、 、烈风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2.南极地区的称号:“ ”“ ”“风库”。 以南极为中心判定大洋的方法 1.根据形状判读:南极洲的形状像一只大肚瓶,它的瓶口对着南美洲,它的瓶底对着印度洋。南美洲以东为大西洋,以西为太平洋;印度洋以东为大洋洲,以西为非洲。 2.根据经度判读:若图上出现经纬度,0°经线穿过大西洋,180°经线穿过太平洋;印度洋位于东经度。 3.根据科考站判断:距离昆仑站、泰山站和中山站较近的是印度洋;长城站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邻近的大洲为南美洲;秦岭站临近太平洋。 科学考察的宝地 1.自然资源: (1)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 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 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北极地区 、 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 2.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我国至今已建了 、 、 、 、 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 保护极地环境 1.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极为 ,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自行恢复。 2.极地环境问题:全球 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 减少;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露,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 典例 [2024·眉山中考]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酷寒、干燥、烈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左图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右图为秦岭站景观。秦岭站建筑主体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 ) 典例图 ①室内通风 ②材料耐辐射 ③墙体保温 ④防积雪压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站的影响。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科考站的建设需要应对酷寒、干燥、烈风等特殊的自然环境。根据题意解答即可。 变式 [2024·汕头期末]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下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据此,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大部分是在1、2月份建立,其原因是( ) 变式图 A.南极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 B.南极极昼,热量充足,河流解冻有淡水 C.南极的暖季,此时气温较高且白昼时间较长 D.南极极夜,常见极光,为建站施工人照明 [2024·白山期末]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如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第1~3题图 1.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根据所学可知,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设立南极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南极的矿产资源不能开采利用;南极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南极主要用于科考,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2.秦岭站之所以能开展常年科考,主要因为它(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交通方便 D.有人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