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学会从多角度寻找感点。 2.学习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运用引议联结的方式学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有些许感悟涌上心头,或许是一缕情思,或许是一种人生体悟,或许是一种社会思考,或许是一种学习心得。执笔将这些感悟落入文字中,就成了读后感。如果我们能坚持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写作指导课:学写读后感。 (二)感知特征,明确概念(什么是读后感?)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的文章《社戏》,有两位同学就这篇课文各写了一则随感,请同学们阅读这两则读后感,思考什么是读后感?根据你对读后感的理解,请你给他们评分,满分为5分。(学生阅读两篇随感) A鲁迅在外婆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看社戏,整个看戏过程是一波三折。刚开始,鲁迅借不到船,大家都热心的四处帮忙打听,可船都被人家定下了,鲁迅的朋友下午看戏回来,都为鲁迅叹息,后来他们借了八公公的船,才去看了戏。回来时,他偷了六一公公和阿发家的罗汉豆,小伙伴们年龄大点的烧火,小的剥豆,那也是鲁迅吃过的最好的豆了。双喜得知鲁迅订不到船而不能去看戏时,想方设法借到了八公公的船,还巧妙的驳回了鲁迅妈妈的话,让鲁迅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最后也没有食言,把大家安然无恙的带了回来。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童年经历! B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的“我”随着母亲归省,来到了平桥村,那里有香甜的罗汉豆,热情似火的乡亲们,更有一群如影随形的小伙伴。那时,看一场社戏并不容易,路途遥远,屡经波折,而伙伴们纵使去过也愿意再次陪我同去。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结:我们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收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A停留于内容复述,阅读感受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对于原文故事的概述,远远多于自己的感悟。 B有分析,但是分析过于套路化,也没有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 因此,这两则读后感都没有达到5分的标准,并没有打动读者的心。 (三)研读例文,举一反三(如何写读后感?) 那么读后感应该如何写呢?如果你现在还找不到方向,摸不清方法,没有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篇例文,学习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读后感。 《社戏》读后感 读完鲁迅先生的《社戏》,心中流动着一股暖流。这篇文章中虽然篇幅不长,但生动的写出了作者及伙伴看戏的过程。文中人们的质朴及他们的热情好客令我感动,那一张张纯朴的脸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中,许久都挥之不去。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偷豆事件。小伙伴们累了饿了,就偷罗汉豆吃。可更有意思的是,阿发让大家偷他们家的,因为他们家的大得多,双喜担心偷多了阿发家的豆子会引起阿发娘的不满,于是各人又去偷六一公公家的豆子。六一公公发现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因为听“我”说豆好吃,竟夸“我”识货,并且送给“我”母亲一些。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引)这是多么美好的人性,多么朴实的感情,多么和谐的人情!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村民们对朋友和客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不仅热情好客,还能体恤到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议)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让别人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心他人。自己遇到了高兴的事,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只能导致大量的真情流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