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4463

2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56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庄子,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庄子》, 内容平实简短。濠梁之辩是哲学上一大命题,但教参也说,不 要求学生做过分的理解。那么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体会庄子的巧辩机 智自然是一重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惠子的严密逻辑。在论辩中,其实惠子的逻辑 才是经得起推敲的,两人的观点不同恰恰是因为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 教学中,可以通过庄子和惠子谁胜谁负的辩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此为其一。其二,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 经典的了解。部编版新教材要求构建“三位一体 ”的阅读体系,《课程标准》强调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 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把本课的第 二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拓展《庄子》中其他有趣的寓言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理解蕴含庄子的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也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庄子》的兴趣,以 期达到“1+X ”的群文阅读效果。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但《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 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 握。而本文的论辩风格巧妙幽默,富有生活趣味,所以本节课选择让学生体会庄子 论辩的机智,同时也通过课外拓展的形式了解庄子物我相融的思想。 教学 目标 1.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2.体味“鱼之乐 ”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教学 重点 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教学 难点 体味“鱼之乐 ”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在《北冥有鱼》 中,我们感受到了庄子丰富的想像和奇特的夸张, 以及对 自由的无限向往,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聆听庄子与惠子的一场千古之辩, 体会庄子的诗意人生。 讲授新课 一、读濠梁千古之辩。 1 、师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比较简单,这里我们稍作梳理,请同学们注意红色字词的解释 疏通文意 整场辩论从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开始——— 庄子认为“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 ”,这句话被惠子抓住不放,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这样的质问原本很难回答,但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样 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 ”,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把庄子 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 ”字上做文章。“安 ”, 既有“怎样 ” “如何 ”的意思,也有“哪里 ”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 子如何知道“鱼之乐 ”,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 ”,于是庄子答 以“我知之濠上也 ”,论辩至此戛然而止。由此,我们也可以读出庄子的机 智、幽默。 二、论庄惠胜负之分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从逻辑上来说,惠子是胜者。原本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 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但从故事本身上来看,庄子处于上风,他通过偷换概念,从“安 ”字上动 手脚,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让惠子无从辩驳。 二人其实没有是非输赢之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与他们两人的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