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6089

九下16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7260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下,驱遣,我们,想象,课件,38张
  • cover
(课件网)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西川集》《稻草人》等。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它是一篇关于阅读和写作鉴赏的专论,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个部分,本文节选自第二部分。 背景资料 字词学习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驱遣我们的想象 8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整体感知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驱遣我们的想象 8 2 3 4 5 6 7 9 10 11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学法大视野》自学体验: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将文字比较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地。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2.第6、7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驱遣我们的想象 8 2 3 4 5 6 7 9 10 11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驱遣我们的想象 8 2 3 4 5 6 7 9 10 11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4.阅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2 13 14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想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学法大视野》自学体验: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在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细读感悟 结构层次 第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