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6759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1)》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02068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图形的平移(1),PPT,21张,课件,师大,1课时
  • cover
(课件网) 《图形的平移(1)》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目录 01 说教材分析 03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05 说教学过程 02 说学情分析 04 说教法、学法 06 说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1)》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为本节课平移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教材通过方格纸上的具体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核心要素,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规范描述平移过程。此内容既是对已有几何知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旋转、轴对称等图形变换提供方法支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析 1.教材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经验,能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推拉窗户、电梯运行)。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仍在发展中,对平移的数学化描述(如用“向某方向平移几格”)可能存在表述模糊的问题。此外,学生对斜向平移(如“向右上方平移”)中方向与距离的整合理解可能产生混淆,需通过直观操作强化认知。 学情分析 1.教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03 1 2 理解平移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沿水平、垂直或斜向平移,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平移过程。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经历从生活实例抽象到数学问题的过程,提升数学建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尤其是斜向平移),避免“数格子”时的起点误差。 掌握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距离),并能规范描述平移过程。 重点 难点 教学运用 04 学法 1 2 3 情境教学法:借助动态课件演示推拉门、升旗等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操作体验法:通过方格纸画图、移动实物模型,深化对平移要素的理解。 教法运用 探究学习:动手操作、自主发现平移规律。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平移方向与距离的表述方法。 05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现象吗? 平移 旋转 平移 一、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物体或图形沿着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现象叫作平移。 看一看,想一想,平移有什么特征? 物体都是沿着直线运动。 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运动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说一说,填一填。 长方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你能说一说怎么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吗? 长方形向右平移了10格。 先在图形上确定一点,再数平移后该点移动了几格。 按要求做一做。 同桌两位同学一人提出平移要求,另一人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进行平移。 1.看图填空。 正方形向( )平移了( )格。 (1) 梯形向( )平移了( )格。 右 6 上 3 三、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0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 “我学会了如何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时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有位置改变。” 教师升华: 强调平移的数学本质是“图形上所有点按相同方向移动相同距离”。 布置作业 05 1. 实践作业:观察家中或校园里的平移现象,用数学语言记录(如“推拉窗向左平移50厘米”)。 2.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第27页习题1题,重点标注平移的对应点。 说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1) 要素:方向(水平/垂直/斜向) 距离(对应点之间的格子数) 步骤:1. 确定方向;2. 数清格子;3. 画出图形 关键点: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点:通过操作活动突破“数格子”难点,学生能准确描述平移过程。 改进点:斜向平移练习可增加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合方向。 谢谢观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