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7414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词诗情感解码 课件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74515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词,情感,解码
  • cover
(课件网) 登临诗词诗情感解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vs 王安石《登飞来峰》 通过《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对比,理解诗人登高时的孤独悲怆与豪迈进取情感。 情感解析 结合“天地”“浮云”等意象,分析时空对比、虚实结合手法如何传递情感。 手法分析 提炼“登高必赋”传统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学会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01 02 03 01 文化侦探社 古人登高多为祭祀、祈福,如重阳节登高,寓意避邪祈寿。 《诗经》中已有登高望远的记载,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与向往。 登高文化探秘 文人墨客常借登高抒发情感,如曹操《观沧海》,展现壮志豪情。登高成为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从古代到现代,登高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如现代登山运动。登高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持续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诗歌密码锁 请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找出两首诗的不同点,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合作探究 对比点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1 2 3 ... .. 不同点一:所登地点不同 从两首诗的题目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幽州台 飞来峰 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塔山”,飞来的,神奇的,“第一山” 走进作者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王安石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走进作者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资料补充 不同点二:写作背景不同 《登幽州台歌》———被贬 心情:郁闷、悲伤、孤独 心情:舒畅、意气风发 《登飞来峰》———升迁 不同点三:抒情角度不同 《登幽州台歌》:没有对幽州台作具体描述,只是突出了天地之大,人的渺小和孤独。 《登飞来峰》:对飞来峰作了具体描绘———千寻塔、鸡鸣、日升、浮云,写出站在此高峰上,人也显得高大。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不同点四:表达感情与哲理不同 《登幽州台歌》: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人生短促的哲理。 《登飞来峰》:表达高瞻远瞩、豪迈积极、不畏困难的心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请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找出两首诗的不同点,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合作探究 对比点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1 登临地点 2 写作背景 3 抒情手法 4 情感哲理 拓展归纳:阅读诗歌的方法 1.读诗题,了解诗歌题材。 2.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了解诗意,抓住诗句中提示情感的词语或意象。 4.找相似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方法小结 03 登临诗词情感浅探 登临诗 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