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7552

8 土地的誓言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5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土地,誓言,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8 土地的誓言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 2.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语言运用) 3.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奔流似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参考示例:东北! 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示例:“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2.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儿。 参考示例: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一副对仗工整的长联。 学习任务二: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家国情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参考示例: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参考示例:“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晶莹如露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参考示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逐渐激动,作者就不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样的写法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习任务三:体会文本言语形式特色,多角度感受抒情方式 1.探究:抒情性文章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