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7982

7.1 力 的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698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八年级,下册
  • cover
第1节 力 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贯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整个中学力学体系的基础,对后面弹力、重力、二力平衡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力”的概念较抽象,力与物体的运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概念抽象且概括性强,但是生活、生产中相关实例十分普遍,比较容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生产的实例中分析、归纳典型事例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设疑提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运用实例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教材内容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中走进社会的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抽象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对力学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准确,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等。这些先人为主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者,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也给力的概念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应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人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逐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力”的世界,把“陌生”转化为科学意义的“熟悉”,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得出的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并能利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物理观念) 2.在建立力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得出一般性的规律,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科学思维) 3.通过探究、实验、讨论等方式得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科学探究) 4.通过实验研究体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观察并总结物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有趣实验来认识力,让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互相作用,掌握力的三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关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实验启发教学法、交流探讨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测力计、弹簧、小车、磁体、铁钉、海绵、小铁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展示]多媒体播放一段艄公撑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 (1)竹排快速前行时,艄公是如何撑筒的? (2)竹排转弯时,艄公又是如何撑的? (3)竹筒的不同调整与竹排的运行有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一:感受生活中力的作用 [情境1]视频欣赏人攀岩的视频,请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观看攀岩者的攀爬过程,说一说攀岩者是怎样维持身体平衡的。 [思考讨论]攀岩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么力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