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8864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491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 cover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 ”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 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本课要求教 师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共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在感知 文章所写景物特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 与思考。 【学情分析】 在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游记散文,学生对于游记的特点以及学 习重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作为一篇现代游记散文,它具备游记类文章的基本特征,学生 们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这篇课文学习时,需要把握作者的游踪,体会写景的妙处和作者的 情感。 西藏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作者所写的又是在极其特殊情况下的所见所感。距离一 般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当遥远。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可能贴近作者的经验,让学生对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学习本文的写景手法。 4、探究作者体验感受,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 对的,同学们很聪明,看今天的课题目啊,就猜到了,长江发源地就在各拉丹冬。 那这个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请欣赏:《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播放视频(1 分钟) 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脑海里冒出哪些词语? 或许是:川流不息、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 一起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解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领略各拉丹冬奇异的风光吧。 二、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 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青藏苍茫》,《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 三、题目解说 各拉丹冬,为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主峰海拔 6621 米。 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 800 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 100 余条。 冬季,山上山下,银装素裹 ;夏秋季节,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烂漫,草原上牛羊成群。 各拉丹冬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 以此为题,引人遐想,吸引读者。 四、夯实基础 补充解释: 【黧黑】:黑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五、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整体感知: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是的,这是一篇游记,全文以时空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的行踪为线索。 那我们第一课时就来探讨作者的见闻吧。 2、梳理脉络 提示:浏览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或地点变化的词语,根据它们来概括行程。 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 重返冰塔林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最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 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 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窝,细看千资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发现 其晶堂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这种是常用的写景手法:移步换景。 3 第一部分(第 1-2 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