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2708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课件(共60张PPT)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11996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课件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学习第九课的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新课导入 9 古诗三首 rèn yuè mó yí 仞 岳 摩 遗 tì wū 涕 巫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框架结构 学写字 lí 篱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吟”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参军 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诗多描写边塞生活,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 / / / / /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积雪的祁连山都显得阴暗了;向西远远眺望,只看见玉门关那座孤独的城池。 “暗雪山”中的“暗”字应如何理解? 边塞“暗” 将士心情“暗” 边疆生活艰辛,战场拼杀凶险 远离家乡和亲人,不能团聚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 青海湖 祁连山 玉门关 西北边塞 语文百宝箱 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联系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 玉门关 荒凉、孤寂、压抑 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 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死破敌,保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敌军之强悍 决心之强大 【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盔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 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 突出了戍边的时间长,战斗频繁。 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表现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感悟诗情 想一想:“百战”“穿金甲”说明了怎样的情景?“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什么? “百战”“穿金甲”说明此地烽火不绝,战争时间漫长,战争频繁的景象。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从“终不还”的豪言壮语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家的决心,一颗誓死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心。 写法特点 1.反衬手法。 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