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1.课程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教材内容分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 从位置来看:本课置于第四单元的第14课,该单元的主题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本课与第13课都是“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主题的重要内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作出了积极示范;“一国两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与总结的作用。联系前后两个单元,本课不仅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重要一环,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内容上看:本课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日益密切的交往两个方面来阐述海峡两岸交往中的重要史实。两方面的内容因果相连,相互促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使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海峡两岸广泛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从知识状况来看:通过思政课学习、观看纪录片、刷微博抖音、浏览书籍等,学生已经对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史实、两岸关系发展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于“一国两制”有了初步认识,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初二学生思想活跃,不满足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对未知历史有更大的求知愿望,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思维与核心素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本课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台湾问题的实质、“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等,也缺乏理性看待两岸关系等历史素养。教师应在讲授过程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带领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应在讲授过程中,与当前时政热点结合起来,结合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 4. 整体设计思路及依据 设计依据: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 在本课中,宝岛台湾自1949年国民党分治,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采取各项政策促进和平统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本课的主线是“归乡”。因此,我将紧紧抓住“归乡”这个线索,将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为:宝岛的归乡之旅。并分为明线暗线两条线索,明线为:迷失孩子的归乡之旅;暗线为:祖国统一的进程。 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离乡: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二.望乡: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思乡: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引导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唯物史观:引导学生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存在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3.时空观念:利用地图并引导学生制作时间轴,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利用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在时空背景下去探究历史,清楚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史实。 4.史料实证:利用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等,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的变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5.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6.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台湾人民强烈思乡之情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即使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也阻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浓浓亲情、血脉关系,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统一是历史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