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长度的测量———认识厘米》(2)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内容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长度的比较与测量》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通过测量活动,理解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量感,并能认识直尺,学会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长度既是度量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本节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为后续学习相关长度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长度单位及度量知识的了解是片面的、琐碎的,仅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他们可能对尺有什么特点?1厘米到底有多长?如何用尺测量物体?还不是很明确。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更好的建立1厘米量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几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测量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 PPT、学习单、学具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 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建立1厘米量感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直尺上的几厘米 1.师:我们已经和1厘米交上了好朋友,你知道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分别有多长吗? 同桌两人,在自己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教师巡视) 2.师:2厘米有多长,谁来介绍?(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师:为什么这些都是2厘米?(它们都有2个1厘米) 小结:是的,在直尺上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3.师:5厘米有多长,谁来介绍?(从0刻度线到5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5厘米...) 师:还能找到5厘米吗?为什么这些都是5厘米?(它们都有5个1厘米)小结:是的,在直尺上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你们既会思考又会表达!老师要奖励大家,请你们去观看有趣的昆虫运动会。 (二)量一量(整厘米数) 1.师:3只小蟋蟀参加跳远比赛,谁能跳过小沙坑就算过了第一关。 小蟋蟀至少要跳几厘米才能过这个小沙坑呢?你想怎么做?(生:量一量沙坑的长度) 师:右手握笔,左手拿尺,在作业纸上量一量、填一填。说给同桌听听你是怎么量的。 2.汇报展示。 ①第一层次:哪个小老师愿意上来量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1人呈现) 评价:也是这么量的同学点点头。谢谢你,请回。 呼应:看来小蟋蟀至少要跳3 厘米才能过关。 ②第二层次:在测量过程中,我看到有同学是这样量的(出示两种错误量法),对吗? (集体口答:不对)师:错在哪里,谁来解释解释?(指名1人) 评价:分析得很有道理,掌声送给他! 3.师:我们在用直尺量一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指名1人:直尺要放平;先把沙坑的一 端与尺的刻度“0”对齐,再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 评价:说得真完整。 师:第一轮比赛到底几只蟋蟀过关了呢?我说1、2、3,你们就一起说“跳”,好吗?2只小蟋蟀过关了。 (三)量一量(大约几厘米) 1.师:决赛开始了,1、2、3一起跳!谁是冠军呀?(第2只) 师:你能看出它们跳了多远吗?(出示:9厘米)是正好9厘米吗?(不是,比9厘米多一点、比9厘米少一点) 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它们比较接近9厘米,我们可以说成“大约 都是9厘米”。 2.师:下面请同学试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