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天地孕育生命,每个生命都是自然之子。敬畏生命,热爱自然万物,诗人发现了夜空的星星、大自然的绿、窗前的白桦都是那么的美好;天晴后走在小路上,顿时感觉无比的美妙和惬意。读读这些诗歌,收集、摘抄喜欢的诗歌,像作家一样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从每天陪伴着我们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创作一首首小诗,轻叩诗歌大门。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三首短诗、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本单元教材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四篇课文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现代诗的这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将零散模糊的认知清晰化,使其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 朗读是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本单元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均设置了朗读诗歌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还以小贴士的方式提示了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本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要求“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和提升。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步推进:《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升”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启动阶段,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喜欢的诗歌,做一个摘抄本;《白桦》课后的“活动提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推进阶段,要求学生试着写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综合性学习”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根据需要整理资料,并通过合作编诗集、办诗歌朗诵会等方式展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成果。 文本解读: 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第1~2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第3、第4、第5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这首诗的第2、第3、第5行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光、香、响”,形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心中的风雨”则是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体会诗韵;结合所看,所闻,所想,体会诗歌味道,熟读成诵,品读韵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