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课题 爬天都峰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爬天都峰》,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互相鼓励的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语言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级、链”等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相”的用法,并正确书写“级、链”等8个字,运用“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进行表达。 (3)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提升逻辑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 (4)审美创造:通过体会课文中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的细腻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类似手法,增强审美体验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学习如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态度。 (2)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方法,并通过“想、说、做”三个维度,将事件发展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是如何按一定顺序写事的。 (2)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黄山及天都峰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以及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音频材料,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相关拓展阅读材料,包括作者背景、黄山及天都峰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类似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以便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入理解。 (3)互动式白板或黑板,用于课堂上的实时笔记记录、关键词汇的展示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增强课堂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化调整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 出示黄山图片。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名山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其中有一座山非常特别,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闻名,这就是黄山。古诗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尤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之———天都峰,更以其险峻著称。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课文《爬天都峰》,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记录这段经历的。 出示课件、天都峰图片: 教师朗读或指一名学生朗读天都峰简介: 天都峰是黄山第三主峰,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因为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所以被命名为“天都峰”。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等景点。 教师引导: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 教师板书课题:17 爬天都峰 齐读课题,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从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有什么疑问? 预设:作者和谁去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要爬天都峰?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最后爬上山顶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古诗、图片、文字等方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注意细节,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间建议不少于4分钟。 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重点关注字词:攀登的“———为前鼻音,“相”在本文中读第四声。 教师提问:请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参考课后第一题) 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前往天都峰,在登山途中遇到了另一位游客———一位老爷爷,两人互相鼓励,最终成功到达峰顶的故事。 故事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