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8204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2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姓名 年级班级 高一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问题研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课时数 1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类型的分布范围 2.理解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原则与地理意义 3.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思想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自然 + 人文因素的交叉分析) 2.借助地图判读,提升区域认知素养(空间分布规律归纳) 三、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能根据地理条件设计合理的储备库选址方案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作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课标 教材 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人教版 2020 年版必修一第五章问题研究) 2.教材分析:本节为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后的问题研究课,通过三个资料引导学生从 “灾害分布 — 储备库现状 — 选址因素” 递进式探究,强化 “区域认知” 与 “综合思维” 素养。 学情 分析 1.已有知识:学生已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涝)及成因,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 2.学习难点: 从 “点状分布” 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规律; 综合自然(地形、气候)与人文(交通、人口)因素分析储备库选址; 海绵城市与救灾储备库的关联理解。 3.应对策略:通过问题链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地图标注活动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理念:学为中心、双基生根、思维生长、素养生成、人格成长 要素: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七步:情境引入、问题导学、新知探究、深度学习、当堂应用、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引导探学用结拓) 三段:教、学、评 四分析:课标教材、重点难点、学情基础、教学方法 六设计:用时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两反思:学生活动反思,目标达成度反思 一核心:学生活动和集中练习时间≥15分钟(关键底线) 集体备课(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步:情景引入(3 分钟) 情境:播放 2023 年四川泸定地震救灾视频,展示 “救灾物资从储备库运往灾区” 的画面。 提问: 救灾物资为何能快速到达灾区?(预设答案:提前储备、合理选址) 储备库的选址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联想 “距离灾区近、交通便利” 等) 过渡:今天我们通过三个资料,探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第二步:问题导学 + 新知探究 1(资料一: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8 分钟) 【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有哪些特征? 活动设计: 展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教材图 5.22),标注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的点位。 小组任务:用不同颜色笔圈出同类灾害的集中区域,归纳分布特征。 引导归纳: 不均匀性:东部季风区(洪涝、台风)、西南山区(地震、滑坡)、西北(旱灾); 关联性:地震→滑坡泥石流;季风气候→旱涝频繁。 【问题 2】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活动设计: 发放空白中国地图,学生填写以下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地震:华北、西南(喜马拉雅 - 地中海地震带)、西北 洪涝: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如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 台风:东南沿海(粤、琼、闽、浙) 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川、滇、渝)、黄土高原 教师总结:展示标准地图,强调 “灾害链” 与 “区域自然特征” 的关系(如西南多山 + 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 第三步:新知探究 2(资料二: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5 分钟) 【问题 3】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有什么特点? 活动设计: 展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图》(教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