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8262

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材料-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

日期:2025-04-0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5次 大小:6262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知识点,背诵,材料,-2024-2025,学年
  • cover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纬10°-50°、沿海、平原地区。 2.描述人口分布的方法: ①总体分布均不均匀;②分布形态(点状、线状、面状);③变化趋势:什么方向多,什么方向少;④极值区域。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7个) 美洲———美国、巴西、墨西哥 欧洲———俄罗斯 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高山寒冷区(青藏高原);干旱沙漠区(撒哈拉沙漠);湿热雨林区。(热带地区的高原适宜居住,原因是气候凉爽舒适。) 2.地形:平原是人类主要聚居地。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3.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原因:供水方便,有交通、养殖优势。如北美五大湖地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特点: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原因:该地气候干旱,盆地边缘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为丰富。 4.矿产:矿区人口密集,如新疆的克拉玛依等。 (二)、人文因素: 1.生产力水平: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大河中下游平原);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欧洲西部。 3.历史因素:历史悠久地区,人口稠密。如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 4.政治: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全国90%的人口;深圳的崛起等。 5.军事战争、文化(如唐人街)等。 三、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2.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 ②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大,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便于开发利用; ③东部河网稠密,水源充足。 人文原因———东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东部位于沿海,交通便利; ③东部开发早,历史悠久。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什么是人口迁移 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①居住地变更 ②跨越行政边界 ③长期(1年以上)。 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使区域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叫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人口净迁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力理论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地、环境、矿产、灾害等人文因素:经济(收入、就业岗位)、政策、教育等) 拉力:迁入地的优势 推力:迁出地的劣势 迁移障碍:距离远近;交通便利程度;语言、文化;国家政策、宗教;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方向:旧大陆→新大陆(欧、非、亚 →美洲、大洋洲) 原因:开发新大陆,殖民扩张 (2)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原因:经济快速发展。方向:欧洲→美洲、大洋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非、拉 → 北美、欧洲、大洋洲)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西亚北非:20世纪70年代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近年来由于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前往欧洲。 五、国内人口迁移 (1)1949-改革开放以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方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改革开放以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