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0497

一上第四单元第13课《我们小点声》第 2 课时备课设计

日期:2025-04-03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902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四,单元,13课,我们小点声,课时,备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小声点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序号 13 内容 分析 本课是《我们小声点》单元的第二课时,聚焦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医院、电影院等)的声音控制,旨在通过“认识声音提示标志”“设计标志”“情景模拟”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理解。教材从“教室场景”延伸至社会场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场合下控制音量的方法,强化社会责任感与法治观念,为后续“倡导文明行为”奠定实践基础。 课标 分析 公共秩序与社会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场所需遵守的静音规则,认识个人行为对集体环境的影响。 文明礼仪与道德实践:通过角色扮演和标志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践行文明行为的道德素养。 法治意识启蒙:结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内容,初步渗透公共场所噪音控制的法律依据,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通过“文明小卫士”活动,强化学生维护公共环境安静的责任感,鼓励其成为文明行为的倡导者。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已初步认识教室内的噪音危害,但对公共场所的规则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特点: 认知局限:难以理解抽象标志的含义,需通过直观素材辅助。 行为惯性:在陌生场合易忽视声音控制,需通过情景模拟强化行为规范。 责任模糊:缺乏主动提醒他人的意识,需通过角色扮演培养责任感。 学习 目标 1. 理解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社会规则的基本要求,认同个人行为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2. 在情景模拟中主动降低音量,正确使用静音标志,养成在图书馆、医院等场合轻声交流的习惯,尊重他人权益 3. 初步了解公共场所噪音控制的法律依据,树立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 4. 通过标志设计和情景模拟,小组合作完成标志设计,角色扮演中展现文明行为,提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与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 重难点 重点:识别不同场合的静音标志,掌握音量控制方法。 难点:将规则内化为日常习惯,主动承担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公共场所冲突视频、静音标志图集)、标志设计材料(卡纸、彩笔)、情景模拟任务卡、奖励徽章(“文明小卫士”)。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目标1) 教师活动:播放公共场所噪音引发冲突的视频(如图书馆争吵、医院喧哗),引导学生思考: 1. 冲突原因是什么? 2. 如何避免类似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总结“公共场所需要安静”的重要性。 学生能准确分析公共场所噪音冲突的根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教学预设:难以理解“法律依据”“社会责任”等术语。 补充:用儿童化语言解释(如“法律是保护大家安静的规则”)。 二、讲授新课(目标2.3) 板块一:认识声音提示标志 教师展示图书馆、医院等场所的静音标志,引导学生讨论含义与作用。 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标志?它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板块二:设计声音提示标志 1.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公共场所(如食堂、宿舍),设计并绘制静音标志,附设计说明。 2. 全班展示评选“最佳设计奖”。 学生能正确识别并解释5种以上公共场所静音标志。 小组合作设计标志的创意性、实用性及团队协作表现。 教学预设:情景模拟中仍大声喧哗,无法持续保持安静。 补充:1. 设置“声音分贝检测器”游戏,实时反馈音量。 2. 分组时安排“安静监督员”,互相提醒。 三、课堂练习(目标2.4) 教师活动:组织情景模拟任务: 1. 图书馆找书(需低声询问)。 2. 医院探望(需温柔交流)。 3. 电影院观影(需保持静默)。 学生活动:分组角色扮演,模拟场景中运用标志与音量控制方法,分析典型案例(如大声接电话扰民)并提出改进方案。 学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