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1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3.14 课题 大家排好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公德与秩序板块的重要部分。承接第一课时对排队重要性的认知,聚焦“怎样排好队”,借助生活场景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排队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意义,强化规则、公共及自我约束意识。 课标 分析 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和规则意识。本课契合标准要求,让学生掌握排队方法,理解排队对社会和谐的价值,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学情 分析 经第一课时学习,学生知晓排队必要,但在不同场景有效排队及带动他人维护秩序方面存在不足。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外界干扰,需通过本课强化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增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认同,明白排队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道德素养: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权益的品德,树立互助精神。 法治观念:通过学习排队规则,初步建立法治意识,理解遵守规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健全人格:培养自律、耐心、合作品质,为健全人格发展奠基。5.责任意识:强化社会成员责任意识,认识自身行为影响,积极维护公共秩序。 学习 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不同场合有效排队方法,理解排队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难点:将排队意识转化为行动,带动身边人遵守排队规则。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引出主题) 1.教师活动:齐读一首儿歌,引导学生讨论不排队的危害。 2.学生活动:齐读儿歌,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判断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依据回答是否围绕排队行为与原因,完全正确得3分,部分正确得2分,错误得1分,平均分达2分以上为合格 观察学生讨论的参与度和分享感受的深度,判断学生对排队秩序的敏感度。若学生参与度低,可组织小组竞赛讨论;若分享浮于表面,教师举例引导深入思考。 讲授新课(传授排队知识与技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活动:板块一,讲解排队重要性;分析不同场景排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板块二,分析不排队的危害,围绕“不排队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呢?”展开讨论。板块三,根据不同情景说一说“你会怎么办”安排角色扮演。 2.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案例解决方案;分组讨论并依次上台分享;参与角色扮演。 以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次数为参考,人均发言2次及以上为参与度高;依据学生观点是否从安全、公平、效率等多方面阐述且逻辑清晰,全面且深入得3分,部分涉及得2分,片面得1分,平均分2分以上合格。角色扮演时,若学生能清晰表达排队与不排队的体验差异,体验深刻得3分,有一定感受得2分,无明显感受得1分 评估学生听讲时的专注度;依据学生对案例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打分;观察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成果质量;评价角色扮演中对排队规则的执行和沟通能力。听讲不专注时,通过提问提醒;案例分析不合理,教师示范引导;小组讨论不积极,设置奖励激励;角色扮演有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在家庭中倡导排队文化,和家人一起制定家庭排队规则(如使用卫生间、看电视等场景) 家庭实践作业 巩固排队知识,将排队意识延伸至家庭,培养家庭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一周内完成 板书设计 大家排好队怎样排好队 排队原则:先来后到、保持间距、不插队、不推搡 2. 排队好处:提高效率、减少冲突、展现文明素养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活动组织不够顺畅。 3.教学建议: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