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泊秦淮 杜牧 新课导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诗人的诗歌吗?对,就是杜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外一篇代表作《泊秦淮》,一起看看作者为何夜泊秦淮会感慨万千。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把握商女、贾生的形象,理解诗歌意境; 3.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壹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 世称“小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卷网-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背景链接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 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 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 ,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 秦淮》。 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知识链接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南京秦淮非常有名,两岸酒家林立,是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知识链接 秦淮河 贰 初读诗歌 诗歌朗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笼罩 诗意: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停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停泊 诗歌大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 诗意: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原名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靡靡之音,它在南陈灭亡之后,被称为“亡国之音” 叁 诗歌解读 诗歌解读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互文) 诗中第一句是写什么?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写了秦淮河的景色,具体写了烟、水、月、沙被笼罩着。 诗歌解读 两个“笼”字及“寒”字好在哪里?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和谐的融合为一,“寒”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气。绘成一幅朦胧冷寂及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诗歌解读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反映秦淮的繁华。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你从第二句中得到些什么信息?有什么作用? 诗歌解读 大家继续想象一下,如果说,这首诗的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更像是远景的话,那么,随着船的行驶,诗人逐渐接近,并停在酒家门口。诗人寒江孤舟,或许想解酒来一解风尘之苦,酒家里人声鼎沸、乐声嘈杂,那么,诗人为什么不踏入其中,共同欢愉呢?我们留下一个悬 ... ...